視裡物外-徜徉於時空經緯的旅者
~張仲良 Chung-Liang CHANG
張仲良的『窗系列』從2009年發展至今,歷經多次變革與演進。從早期對人物的佈局(mise en scène): 室裡物外場景配置的關注; 到戲劇性(théâtralité)的營造; 以及對“窗”這個媒介本身概念與視覺語彙的探究; 乃至於其在法國巴黎第一萬神殿索邦大學(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觀褶皺』論文的學理論述。恆長不變的是對時空移轉觀念的探索、對作品敘事性的展延與東西方造型與美學觀的融會貫通。
從東西方比較美學的角度,張仲良作品大致可以三大觀點來一窺堂奧:
一、 透視與繪畫性(picturalité):其“透視”可以兩種方式解讀。
(1) 透視(perspective):中國繪畫講求以平遠、深遠、高遠來詮釋; 而西方繪畫則以三角透視結構來構圖。張仲良嘗試以攝影手法來呈現繪畫性的同時,也敏銳地感受與涉及到這個層面。
(2) 透明(transparent): 可以用東方的“留白”與西方的“渲染”油畫技巧來呈現。東方的“虛實”概念所追求的是一種空靈、潔明與澄澈的通透意象。張仲良在文化母體的孕育下,對於光感與留白和寧靜氛圍的呈現十分敏銳。而在西方繪畫技法與美學的藝術涵養之下,每一個影像對張仲良而言都是一抹筆觸,在悉心的堆疊與錯落之下,展現一種如古典油畫般細膩的透明質感。
二、 敘事性(narration) : 視點動線與敘事性息息相關,東方的畫軸展延為由右至左,西方則恰恰相反,為由左至右。張仲良以繪畫性元素的佈局構圖與畫面解構又再建構的方式,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呈現在同一個時間軸線,亦或以時空錯置的手法,營造一種神秘或超現實又耐人尋味的氛圍。
三、 精神性(spiritualité):從題材的發想、構圖元素其象徵性的琢磨,以及作品視覺性的體現和流露出的“美”感,都源於張仲良對精神性的追求。
“窗”的觀念並不僅止於象徵性符碼的角色; 亦非限於畫面空間巧妙轉換的中介,作品整體的不規則切邊,亦可視為包羅整體意象的窗形載體,如『十字窗系列』。作品中的種種細節與元素,如光影、線條、煙霧、色彩、人物與物件的配置等…,都有其意境與意涵的考量。每一個局部都如同一個視窗,試圖開啓觀者心扉的共鳴,牽引著觀者的目光,或窺探一種室內私密的情境;或迎向物外開闊的可能性。
原文刊載于『窗 明鏡 透視 La Fenêtre miroitée . Transparente』
張仲良 Chung-Liang CHANG 2009-2013
ISBN 978-957-41-7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