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的藝想世界

法國藝術家 Michel Devaux

法國藝術家   

 

Dec.2013

 

    三十多年的廣告專業背景,讓米歇爾培養了一種能力,讓他所創作出的圖像能瞬間吸引觀者的目光,並具有強烈的渲染力能與大眾共感。其隻字片語或圖像,往往令人莞爾一笑,時而又發人深省。

    延續著對創作的熱情,米歇爾的藝術生涯歷經寫實派與結構主義的淬鍊,然而他始終秉持著“要畫出自己從來沒看過的畫”的信念。因此,在他探索造型語言的漫長過程中,他一直在找尋一種同時能夠承載其幽默又深沉的思想;又能讓觀者引起共鳴並指涉自身的獨特“符號”。他嘗試過幾何結構、建築體、象徵性的人像…等等,但他仍不斷地追尋一個既能象徵群體社會性又能體現人性溫度的“客體”。直到有一天,“馬鈴薯”悄然地走入了他的藝想世界。

    在一次長途旅行返家之後,偶然發現了被遺忘在廚房角落的一袋馬鈴薯,個個伸長了白色的手臂,彷彿在向主人呼喊,想要掙脫麻袋。於是乎一向靜默的馬鈴薯展現出了一種生命力和戲劇張力,從此成為米歇爾筆下的主角與靈感的繆思。

    有別於大眾對馬鈴薯的刻板印象: 靜默、平凡又隨處可見。在米歇爾眼裡,馬鈴薯有著自己的人性特質與喜怒哀樂,依照作者不同的構圖佈局蘊含著不同的人生哲學以及反映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繪畫的主題可以是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可以是作者的自畫像,也可以是王者的肖像。事實上,馬鈴薯在法國文化中,也有一段戲劇性的發展。藥劑師安端.奧古斯丁.帕蒙提耶 (Antoine Augustin Parmentier1737–1813)在1778年出版了《馬鈴薯的化學分析》一書,引起伏爾泰(Voltaire),特別是國王路易十六的興趣,甚至還親自推廣。馬鈴薯遂成為市井小民到王宮貴族皆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這也呼應了米歇爾一部分的創作哲學: 就像人類可能具有相同的本質,但可能因為不同的外在條件,幻化成了不同的人生角色。

    有時候馬鈴薯看似幽默生動的佈局下,實際上卻隱藏著對社會的批判,它們如同一盤棋子,走著社會規範下的路或者活在現實的框架中。

    由於尋找馬鈴薯創作的素材與靈感,讓米歇爾對人性與周遭環境的觀察更為細膩與敏銳。有一天,畫室對面鄰居家的窗戶透露出的微弱燈光,吸引了每日埋首創作的米歇爾的目光。他發現一個蒼白的老人,靜默地待在自己的世界。他決心主動釋放出一點關心,從那天起,米歇爾每天畫一張素描貼在畫室的窗戶上,獻給他的鄰居瑪麗。他們彼此在觀看與被觀看的過程中培養出一種默契和溫暖。瑪麗每天如果看到素描就會在窗前點一盞燈,終於,在他的關心下,身體日漸好轉。數百張名為《給瑪麗的素描》系列於焉誕生,至今仍持續不斷。這也成為米歇爾每天創作的動力之一。

    米歇爾所構築的“馬鈴薯王國(Patatland)”,有著小人物生活的韻律,有著人情冷暖,有著辛辣的時事嘲諷,也有著人際關係的苦澀與甜蜜。活潑與獨具巧思的構圖背後,蘊藏對人性的關懷與思考。他用彩筆作為調味料,調配出馬鈴薯不同層次的溫度與滋味。

 

相關網站: http://www.micheldevauxparis.com/ 

 

arrow
arrow

    癌友維I You W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